-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刺五加精深加工产业链 赋能北药产业升级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加快推进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双丰产业园依托当地丰富的刺五加资源,启动新建刺五加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作为铁力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建设现代化生产线,深度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刺五加膏、茶等产品,预计年产值超四千万元,为区域北药产业链延伸注入新动能。 一、资源禀赋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独特的寒温带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了高品质北药资源。区域内野生刺五加储量占黑龙江省总储量的18%,人工种植面积近三年增长210%,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6处。与刺五加共生的灵芝、平贝等道地药材,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协同优势。 二、科技赋能产品多元开发 项目规划建设四条专业化生产线,采用超声波提取、低温浓缩等先进工艺。刺五加膏生产线将保留活性成分刺五加苷B和E,产品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标准;制茶线创新结合传统发酵工艺,开发具有安神助眠功能的代用茶。配套建设的恒温仓储系统可确保原料活性成分稳定性,技术方案已通过省级专家组论证。 三、市场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全球适应原药物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50亿美元,刺五加作为传统药食同源材料,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应用广泛。国内三甲医院临床数据显示,含刺五加成分的中成药在神经衰弱治疗领域处方量年增长12%。项目建成后将填补东北地区刺五加精深加工产能缺口,产品可辐射日韩等国际市场。 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园区内已建成质检中心、蒸汽管网等基础设施。黑龙江省2023年出台的《北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刺五加列为重点开发品种,在种植补贴、研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清晰 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预计带动周边500户药农增收。生产废料将用于开发生物有机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未来计划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目前园区已完成环评审批,项目投产后可创造就业岗位120个。
2025-08-11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有机酱油生产基地 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双丰产业园依托当地优质大豆资源启动有机酱油生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通过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高端调味品产业链,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呼兰河与安邦河交汇处,属寒地黑土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以上。2022年当地大豆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为有机酱油生产提供了稳定原料保障。产业园距哈尔滨市仅150公里,G1111高速公路贯通后物流效率提升30%。 二、有机酱油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有机酱油市场规模突破20亿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双丰产业园项目采用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经365天以上传统陶缸发酵,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可达1.2g/100ml,远超国家特级酱油标准。产品通过欧盟ECOCERT认证体系,可出口至德国、法国等高端市场。 三、全产业链建设规划 项目规划建设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灭菌等6条智能化生产线,配备10吨级发酵罐80个。配套建设省级食品检测中心,实现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仓储区采用恒温控制系统,确保产品品质稳定性。 四、政策支持与效益预期 铁力经济开发区对入驻企业实行"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对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项目给予8%补贴。项目达产后可带动200个就业岗位,促进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签订5000亩有机大豆订单种植协议。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 园区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发酵环节产生的酱渣将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光伏发电系统可满足30%生产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00吨。目前项目已列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库,未来将形成集加工、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2025-08-11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健康饮品新高地:糙米汁饮料项目招商启动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加快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背景下,铁力经济开发区双丰产业园正式启动糙米汁饮料生产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依托当地绿色有机水稻资源,计划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开发具有调节体质功能的健康饮品,为区域农业产业化升级提供新动能。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双丰镇作为铁力市水稻核心产区,拥有黑土层厚度达60厘米的肥沃土壤,地表水储量超过1.2亿立方米。经专业机构检测,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符合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产业园已建成"三通一平"工业用地500亩,配套建设了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 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糙米汁饮料含有γ-氨基丁酸、谷维素等活性成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功能性饮料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该产品通过生物发酵技术保留糙米全营养素,经临床试验证实可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其抗氧化性较普通饮品提升40%。 三、产业基础配套完善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5亩,采用德国克朗斯无菌灌装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原料预处理车间、发酵车间和成品包装车间。园区周边30公里半径内聚集着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保障优质原料供应。交通运输方面,距哈伊高速入口仅8公里,2小时可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四、政策支持力度强劲 根据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新建精深加工项目给予设备投资20%的补贴。铁力市另设专项产业基金,对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企业实施税收"三免三减半"政策。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 五、可持续发展规划 项目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米糠废料将用于生产膳食纤维,废水经处理后达到农田灌溉标准。未来三年计划研发糙米蛋白粉等衍生产品,形成健康食品系列产业链。目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编制,环境评估报告正在公示阶段。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当地稻米附加值,预计带动周边20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铁力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健康食品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
2025-08-11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大米美妆产业链 赋能农业精深加工新赛道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双丰产业园依托当地水稻资源优势,正通过招商引资布局大米精深加工领域。新建的大米系列化妆品生产项目将探索"农业+美妆"跨界融合模式,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 铁力市双丰镇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拥有5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年产量达35万吨。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超东北平原平均水平,灌溉水源来自小兴安岭天然水系,为提取大米活性成分提供了原料保障。产业园内已建成标准化厂房集群,配套冷链仓储设施可满足化妆品原料特殊存储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定位 项目采用低温萃取技术提取大米中的维生素B族、谷维素等成分,经实验室验证,其抗氧化效能优于普通化学合成原料。产品线规划涵盖功能性护肤品与洗护品类,包括以米糠油为基底的修护面霜、富含发酵滤液的精华液等。研发团队参照国际化妆品成分目录,已完成6款产品的稳定性测试。 三、市场前景分析 2022年全球天然成分化妆品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亚太地区年增长率保持12%以上。国内消费者对"粮食萃取"概念的接受度显著提升,同类产品在电商平台复购率达47%。项目投产后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联动,开发"稻田观光-美妆体验"特色线路。 四、可持续发展规划 项目采用水稻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每吨原料利用率达92%,废水处理系统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标准。未来三年计划与农户建立订单种植合作,推动5万亩稻田获得有机认证。园区还将配套建设化妆品检测中心,形成从种植到研发的全产业链闭环。 五、政策支持与投资价值 黑龙江省将农产品精深加工列为重点扶持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设备购置补贴与税收减免。铁力市对入驻双丰产业园的项目提供土地出让金优惠,并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对接融资需求。第三方评估显示,项目投资回收期约4.2年,内部收益率预计为18.7%。 目前,产业园已完成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前期申报工作,核心设备采购进入招标阶段。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铁力市农业资源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为东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新范式。
2025-08-11
-
铁力双丰产业园糯玉米罐头加工项目启动 助力农业产业化升级
黑龙江省铁力市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在双丰产业园规划新建糯玉米罐头生产加工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整合当地2.5万亩优质糯玉米种植基地资源,建设现代化加工生产线,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升级。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糯玉米种植。双丰产业园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已建成完善的道路、供电和给排水系统,可满足食品加工企业基础设施需求。园区周边糯玉米年产量稳定在6000吨以上,原料运输半径不超过30公里,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即食型健康食品消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糯玉米罐头因保留胚芽营养和膳食纤维,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商超渠道持续热销。经检测,铁力产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达98%,钙、硒等微量元素含量较普通玉米高20%,符合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三、生产工艺成熟可靠 项目采用预处理-灌装-杀菌标准化流程,关键设备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真空包装机与巴氏灭菌系统。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可实现从原料清洗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封闭作业,每日可处理鲜穗50吨,产品保质期可达24个月。 四、产业链带动效益明显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预计可直接创造150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500户农户增收。配套建设的冷链仓储设施可解决农产品集中上市导致的储存难题,年周转量设计为8000吨。 五、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铁力市将该项目纳入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享受土地出让金减免、前三年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开发区管委会设立专项服务小组,协助办理生产许可、环评等审批手续,审批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内。 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厂区规划设计,生产区、仓储区及检测中心等功能分区科学合理。项目投资回收期预计为4年,内部收益率达1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5-08-11
-
双丰产业园区浆果基地建设项目启动 打造小兴安岭特色农业新标杆
黑龙江省双丰产业园区近日启动浆果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该项目依托小兴安岭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计划建设万亩规模化浆果种植示范区,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显著 双丰产业园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安邦河上游冲积平原,平均海拔200米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特别适宜蓝莓、树莓等浆果生长。周边5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三条省级以上公路干线,铁路货运专线直通哈尔滨枢纽站,冷链物流可实现24小时内覆盖东北主要城市群。 二、产业基础扎实 园区现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2家,其中两家具备出口级冻干生产线。2022年林业部门普查显示,周边野生浆果年自然产量超800吨,已建成2000亩标准化种植试验田,亩均收益达传统作物的3倍。当地农业科研所保存有46个浆果品种资源库。 三、政策支持明确 项目列入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可享受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特色种植业补贴标准,连片种植500亩以上可申请基础设施补助。环保部门评估显示,项目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对安邦河流域水土保持有积极作用。 四、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园艺学会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国内浆果消费量年均增长17%,深加工产品进口依存度仍达43%。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鲜果1.2万吨,可满足20条饮料加工线原料需求。目前已与三家食品集团达成意向协议,未来将开发冻干粉、花青素提取等高附加值产品。 五、综合效益显著 经专业机构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可直接创造6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生态方面将形成3000亩生物隔离带,有利于改善小兴安岭东南麓生物多样性。园区配套建设的冷链仓储中心,将提升区域农产品流通效率30%以上。 六、建设规划科学 项目分三期实施,首期重点建设种苗繁育中心和2000亩核心示范区,二期扩展至6000亩种植规模并配套果汁加工厂,三期重点开发研学观光功能。技术团队将引入无人机巡检、土壤墒情监测等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2025-08-08
-
双丰产业园区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启动 打造小兴安岭绿色经济新引擎
黑龙江省双丰产业园区近期启动生态观光旅游招商引资项目,计划依托小兴安岭优质生态资源,构建集自然观光、红色教育、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该项目将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优势,通过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 双丰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达8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倍。区域内拥有第四纪冰川遗迹"神仙摞"、玄武岩地质奇观"一线天"等自然景观,以及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三条高速公路交汇形成的交通网络,可实现2小时直达哈尔滨都市圈。 二、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2023年当地政府将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列为支柱产业,建成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12处、林下参培育区8个。通过"景区带村"模式,9个行政村发展特色民宿集群,其中卫国村凭借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单季度接待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 三、核心项目建设规划 首期工程重点开发三大功能区:燕窝山生态研学基地将建设悬空栈道和野生鸟类观测站;佛筑塔文化区计划复原金代佛教建筑群;抗联遗址公园拟打造沉浸式实景剧场。配套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实现全域5G覆盖和电子导览服务。 四、生态保护实施标准 严格执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控制开发强度。建立水源地三级防护体系,每日游客量实行动态调控。2022年引进的松针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已实现景区有机垃圾100%无害化处理。 五、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小兴安岭地区2023年旅游人次同比增长47%,康养旅游消费占比提升至35%。项目可享受黑龙江省文旅产业专项资金补贴,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倾斜。目前已完成环评、林地占用等12项前置审批。 六、投资合作方向 优先引进生态修复技术企业、文旅运营机构参与开发,重点开发四季运营产品体系,包括冬季冰雪穿越、春季山野菜采摘等特色活动。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实现农旅产品就地转化增值。
2025-08-0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 土地粉丝项目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招商引资战略布局中,双丰产业园正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土地粉丝系列食品生产项目。该项目作为新建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通过合资或独资模式吸引资本,旨在构建从土豆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地理与气候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位于小兴安岭南麓,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5%-7%,是世界三大黑土带核心区之一。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年均有效积温达3200℃以上,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高淀粉土豆种植。2023年当地土豆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平均亩产达2.8吨,为粉丝加工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 二、营养功能价值驱动市场需求 现代食品科学研究表明,土豆粉丝富含支链淀粉,其维生素B族含量是精制谷物的3-6倍,且含有谷物缺乏的必需氨基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022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功能性淀粉制品在国内市场的年消费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健康饮食趋势助推产业升级。 三、智能化生产线提升产业能级 项目规划建设现代化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配置全自动和面、漏粉、烘干三套核心系统。通过引进德国布拉本德淀粉检测仪、日本岛津水分测定仪等设备,实现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的全程质量控制。项目达产后可形成500吨年产能,产品将覆盖东北亚市场。 四、循环经济模式增强可持续性 园区配套建设马铃薯渣滓回收装置,将生产废料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农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印发的《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中,该项目被列为循环经济示范案例,预计可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 五、政策支持体系加速项目落地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七通一平"标准化厂房,对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给予税收"三免三减半"优惠。2023年当地政府设立2亿元食品产业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 六、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项目建成后将联动周边20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据测算,每加工1万吨土豆可带动农户增收400万元,创造150个就业岗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普及,铁力市通过土地粉丝项目打造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该项目不仅填补了黑龙江省中高端淀粉制品生产空白,更为寒地黑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式。
2025-08-07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绿色大米雪饼生产基地 助力粮食深加工产业升级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近期启动大米雪饼生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依托当地优质水稻资源,计划建设现代化休闲食品生产线。作为铁力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其建成后将推动区域粮食产业链价值提升,并为东北地区休闲食品市场注入新活力。 一、区位优势奠定项目发展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作为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灌溉水源来自小兴安岭天然水系。当地已建成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粳稻12万吨,为雪饼生产提供了稳定原料保障。双丰产业园配套建有标准化厂房和食品检测中心,可满足食品加工企业入驻需求。 二、产品定位契合健康消费趋势 大米雪饼作为非油炸膨化食品,其生产工艺通过国际通行的HACCP体系认证。产品蛋白质含量达8%,膳食纤维占比6%,符合现代消费者对低热量、高营养休闲食品的需求。市场调研显示,东北地区膨化食品年消费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上,儿童及青年群体消费占比超过60%。 三、智能化生产提升产业能级 项目规划引进德国布拉本德粉质仪、日本佐竹色选机等设备,实现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产能可达每小时1.2吨,产品合格率控制在99.97%以上。配套建设的3000立方米恒温仓储系统,采用氮气保鲜技术可将原料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 四、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 铁力经济开发区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给予每吨200元的奖励。园区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食品企业蒸汽使用价格较市场价低30%。当地政府设立2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五、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价值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周边200户稻农签订订单种植协议,每吨稻谷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0%。副产品米糠将用于当地生物质发电项目,年处理量可达3000吨。未来规划开发糙米雪饼、果蔬混合雪饼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拓展功能性食品市场。 该项目的实施将完善铁力市稻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农业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双丰产业园通过引进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正逐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食品产业体系。
2025-08-07
-
双丰产业园区打造小兴安岭绿色引擎 标准化苗圃项目开启生态招商新篇章
在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黑龙江省伊春市双丰产业园区立足小兴安岭生态资源优势,启动标准化苗圃苗木培育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构建集科研、培育、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林业产业链。该项目将有效提升区域绿化苗木供给能力,为东北地区生态修复和城乡绿化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一、项目背景与区位优势 双丰产业园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达650毫米,黑土层厚度超过40厘米,天然适合樟子松、红松、云杉等北方树种生长。区域内双丰林业局拥有60余年林木培育经验,现存2000公顷原始林区为苗木选种提供优质基因库。园区距哈尔滨市280公里,绥佳铁路、鹤哈高速贯穿全境,物流网络可覆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二、产业规划与技术特色 项目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引进组培快繁、容器育苗等8项行业前沿技术。主要培育三大类产品:一是用于矿山修复的耐寒抗旱灌木,如沙棘、紫穗槐;二是城市绿化用乔木,包括五角枫、白桦等乡土树种;三是观赏花卉苗木,如东北芍药、兴安杜鹃。中国林科院最新研发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将应用于育苗环节,实现湿度、光照的自动化调节。 三、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2021年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东北地区年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0万亩。黑龙江省2023年启动"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仅伊春市年度苗木采购预算即突破1.2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周边300公里范围内80%的市政绿化需求,并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跨境苗木贸易通道。 四、可持续发展设计 项目规划预留30亩科研用地,与东北林业大学共建抗逆树种实验室。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补光装置,能耗较传统苗圃降低40%。建立苗木溯源体系,每株出圃苗木配备电子标签记录生长数据。配套建设200亩示范林,直观展示不同树种在采伐迹地、湿地等特殊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能。 五、投资效益与社会价值 项目运营后预计带动周边乡镇500户家庭参与订单种植,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可同步培育刺五加、五味子等药用植物。生态效益方面,30万株成年苗木年固碳量可达450吨,相当于2000亩天然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目前,双丰产业园区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升级,配套建设了8000平方米组培中心。该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小兴安岭地区苗木产业标准化水平,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绿色动能。
2025-08-0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